根据美国教育咨询公司EAB的数据分析,到2030年,449所大学的入学人数预计将下降 25%;到2040年,预计有566 所大学的入学人数将减少 25%,其中247所大学的入学人数预计将减少50%。 而这种大学倒闭的潮水,已经侵袭了日本、欧洲、澳洲等地——中国因为人口基数硕大,一直都是“求大于供”,我们总觉得“学校稀缺”“教育资源稀缺”。 而且,他们干脆直接自己培训人才——以谷歌为例,2020年8 月,谷歌宣布为10万名学生提供为期六个月的在线证书奖学金,其中包括数据科学证书。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Christopher Dede表示,随着大量公司和非营利组织推出自己的课程与证书,这些证书在劳动力市场上变得有价值,传统大学将失去垄断地位。 学习和人的身体、精神相关的知识,未来最有前途。生物、医学、健康、饮食、幸福学、精神学、运动学、艺术和哲学,将是大的趋势和需求。 大家看过葛优主演的电影《天下无贼》吧?在这部电影里,葛优扮演的盗窃团伙头目黎叔有一句特别经典的名言:21世纪什么最贵?人才! 我是在很早的时候,在全世界旅行的时候,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,发现我们中国人,可能因为人口太多了,所以我们总觉得人是不值钱的。人本身不值钱。 正因为我们觉得人是不值钱的,所以就可以随便刷掉很多人——各种竞争激烈,考大学的时候可以刷掉很多人,工作上也可以不招35岁以上的人,反正人不值钱嘛。 但是,过去20多年来,我在全世界旅行的时候,看到、听到和感受到,无论一个国家、一个城市社会有多么文明、历史有多么悠久、经济多么发达,一旦人口减少了,人变少了,整个国家就会呈现出一种衰落的气息。 之前,廉价劳动力已经消失了,我们的产品,已经没有竞争力了;那么,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下一代的年轻人的话,我们损失的将会更多。 也就是说,下一代,“窝里斗”“内卷”的风气,肯定会终结,不信,你看看00后就知道了,趋势已然出现——而每个人的自我价值,将会在未来得到极大的鼓励和支持。 我认为,让每个人都成为人才,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去努力的方向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觉得人多,所以就挑来挑去,只有挑出来的才是人才。 农业社会里,有体力能干活的人,是人才,有价值;工业社会里,会计算有知识的人,是人才,有价值;人工智能时代,有头脑有情感的人,是人才,有价值。 如果父母能从小把他当作一个人才去培养,到他20多岁、30多岁的时候,那时整个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是人才的时候,他就适应了,他就已经被培养成了人才。 而如果父母还是坚持现有的教育标准,总觉得我的孩子不行,太笨了,考试不及格,什么都不行,那么到他二三十岁的时候,即便那时候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成为人才,但这个孩子还是不行,因为他基本的自信没有了,对自己的学习信心没有了,爱好没有了。他只会考试,但又被考试淘汰,他到时候就是一个多余的废物。 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能停留在老地方,不能一直迷信在那个惯性思维里。从现在开始,我们就要把孩子当成人才来培养,无论他现在学习成绩怎么样,因为到时候不按这个标准再去评判。 如果父母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没有变,即使孩子从小就进了好幼儿园、好中学、好大学,毕业之后在未来社会里的价值仍然是很低的。 我们抵御不了少子化、文凭贬值、人工智能,但是能够从别的先我们一步经历了这些的国家,比如美国、日本等国家,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。 看清了这一点,我们就能拨开眼前的这团迷雾,看到更长远的未来。可能在十多年、二十年以后,我们才会真正看到大学倒闭和大学抢人,但是这个社会将永远稀缺真正把自己的能力变成人才的人。 素材来源 | 童书妈妈三川玲,作者:白滔滔,童书妈妈创始人,资深媒体人,前南方报业杂志主编。幸福流全支持读写中心发起人。


